张黎:以未来为现在赋形

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与实践

人工智能与新一代的用户体验


如果说世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那么思辨性设计师能将这些碎片以某种场景为主题拼接起来以便识别。作为当今最具批判性的跨媒体设计实践,与传统设计关注现实世界如何运作不同,思辨性设计不再依据确认式设计思维(affirmative design thinking),而是更为关注设计能使世界可能如何,思辨性设计执行的是前瞻性批评(prefigurative criticism)的策略,以颠覆固有的现实为目的。


本届Design 3.0分论坛4以对技术未来持谨慎态度的思辨性设计(Speculative Design)与批判性设计(Critical Design)为主题,SCD的本质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通过设计提前呈现某种未来的可能,邀请用户对此进行价值判断之后,再以行动对“现在”进行改良。从西蒙的广义设计学来看,任何设计本质上带有乌托邦属性,因为它总是以未来为参照致力于改造当下。SCD以未来为现在赋形,以平行世界反身观望现实世界,在技术乐观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冷静地反思技术的盲点。


新兴技术呈指数级的更新速度,在人们还未洞悉出其基本形态与属性之前,未来很可能已经在眼前变现了。在新兴技术主导社会发展的现实之下,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研究方法,设计将面临很大的价值危机。SCD将技术的美学和功能可能性推演到极端状态,以虚构未来的方式去颠覆人们对于现实的单一认知,将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人们主动地参与到对于“技术无所不能”之未来的架构当中,借助想象力的加速度,才有机会在技术失控到某种“不合意”(unpreferable)的现实之前,提前将其转化为“想要的”可能性。[1]——张黎


张黎,博士,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等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爱尔兰科克大学访问学者。


张黎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获博士学位;自2012年起,任职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2013年起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史论系外聘教师,负责本科生“设计批判”、“设计概述”、“中外设计论著导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16年被聘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负责研究生“设计经典解读”课程的教学工作;2015年起担任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执行主编;2017年,成为美国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时代”丛书委员会成员;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基金项目(2018-202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3-2016)、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2015-2016)等重要科研项目3项。


张黎编写出版设计理论专著4本,包括《日常生活与民族主义:民国设计文化小史》(2016),《性别化的设计批评:空间、物与时尚》(2016),《产品设计初步》(2014),《王家树文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思想丛书》(2011);译著10余本,包括《设计与历史的质疑》(2019),《批判性设计及其脉络》(2018),《设计的观念》(2018),《设计与价值创造》(2018),《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2017),《宜家的设计:一部文化史》(2017),《现代室内设计》(2017),《对抗性设计》(2016),《设计史:理解理论与方法》(2016),《设计经典:最新国际设计》(2009)等一系列前沿设计理论。


部分学术成果

译著

《批判性设计及其脉络:

历史、理论与实践》

《批判性设计及其脉络:历史、理论与实践》

(译著,Critical Design in Context: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英」马特·马尔帕斯,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年12月。)


译者序:本书认为,在这个紧缩时代,我们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复杂社会问题、伦理社会技术问题以及物质匮乏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广泛的、更具质疑性的设计实践形式,从而挑战正统工业设计的主流观念,并努力提升工业设计师的角色与能动性。批判性设计是一种新类型的设计,它的努力方向并不是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而是要使我们感到烦恼,目的是让我们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生活与整个社会。批判性设计实践的潜能需要通过美学的、虚构的、陌生化以及疏离法等这些有诗意的技巧来实现,从而建立物与人类主体之间的批判性距离。批判性设计已经成为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对于设计学领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都形成了广泛积极的连缀效应,这也是第一本专门介绍批判性设计的专著,对该领域的历史、方法论成因、理论、重要的运动、设计师、团队等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并以详实的当代设计案例阐释了批判性设计在实践当中的工作原理。批判性设计不再将设计的作用与角色禁锢在传统的商业逻辑当中,而赋予其质询、商讨、与实验等属性。在当代不断紧缩的经济危机与不断恶化的生态危机之下,批判性设计提供了一种激进的、非正统的设计实践方式。


译著

《思辨一切:

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

《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

(译著,Speculative Everything: Design, Fiction and Social Dreams,「英」邓恩与雷比,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


译者序:本书以思辨性设计,这一相当大胆且前沿的方式,反思新兴技术与设计的结合方式,及其社会、文化与政治影响。在思维层面上来说,“思辨”指的是质疑所有单一话语机制产出的权威现实,如何质疑?则需要“通过可替代的设计方案来表达不同观点” 。以幽默和趣味性的方式,极富感染力地说服人们主动介入思考与想象,从而改造现实世界,加入到社会变革与创新的行动当中。思辨性设计在现实世界之外,提供另一些可替代的选择方案,以平易近人地方式邀请人们一起参与到平行世界的畅想当中。


英国设计师与学者邓恩与雷比用思辨思维将设计的界限推至更远的空间,与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经济学、科幻小说一起,基于设计在想象的未来世界中穿针引线,从而以未来勾勒出现实的框架,从而为反思新兴技术及其后果提供可以接近的途径。在思辨性设计里,邓恩与类比提出“如果这样会怎样”的设问,开启论争的空间,讨论在基于某种技术现实的未来里,人们想要什么又拒绝什么的问题。本书对当下的思辨文化、思辨哲学、思辨思维等相关方法与作品等进行了充分介绍。基于两人在皇家艺术学院十年的教学经验,本书中引用的案例不仅来自于艺术、设计、建筑、影视、摄影、文学,也来自于文学、未来学、政治理论、技术哲学、诗歌与小说。如作者所言,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切展开思辨,便能使未来变得更有延展性,以增加对我们重构现实、以想象理想未来的胜算。总而言之,书名即作者的核心观点:如何思辨一切?为什么要思辨一切?用设计与虚构的方式思辨未来,从而催化社会梦想的实现,一起构建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译著

《对抗性设计》

《对抗性设计》

(译著,Adversarial Design,「美」卡尔·迪塞欧,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


译者序:设计与政治有关吗?当可持续设计、服务设计、设计行动主义(design activism)、批判性设计(critical design)、为了民主的设计(design for democracy)、为了90%人类的设计(design for the 90%)等类型、概念、以及行动等逐渐地普及化,设计与政治的关系十分明显,但又不是那么地清晰。在设计与政治的关系上,我们关于政治的认知大多数属于宏观的、意识形态的、政策的、政府的、体制的、或权利的等方面,但在《对抗性设计》一书中,所谓设计与政治的关系呈现出新的样貌。


当我们在说设计是政治的时候,我们在说些什么?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设计与政治的关系:一种是为了政治的设计(design for politics),另一种则是政治性设计(the political design)。前者虽然从字面意义上也体现了设计与政治的关系,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是相对独立,设计只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独揽了与政治接触的全部机会。后者是以设计作为催化剂,去震荡既有的政治系统,以期扰乱其内部结构及其要素之间的固化关系,并通过揭示霸权、重新配置剩余物、以及接合成为集体等方式,打破其平衡状态,并改变政治议题与公众的单向沟通方式,从而引发人们对设计价值及其政治关系的重新思考。总而言之,对抗性设计是一种表达了争胜性的政治性设计。


本书以信息设计、社交机器人、以及计算对象等三类设计类别,并分别结合三种政治理论——揭示霸权、重新配置剩余物、以及接合的集体,回答了对抗性设计如何成为政治性设计的问题;换言之,为回答“设计如何以计算媒介实现争胜性目标”这一问题展开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证。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般项目:技术哲学视域下的设计新思潮研究(2018-2021),主持人,项目号待定。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物质文化视域下的民国设计史及其思想研究(2013-2016),主持人,项目编号:13YJCZH244,已结项。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基于草图行为的合作型设计思维及其过程模型研究(2015.1-2016.12),主持人,项目编号:KM201511232002,已结项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设计艺术的民族特色研究》(2011-2013),项目编号:10BF063,第二负责人,已结项。


西班牙设计史协会(Foundation of Design History) “第一届家用电器设计史研究基金”(1st Research Grant for The Study of Domestic Appliances),主持人,已结项。


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

2018年10月西班牙:论文Navigating in the Gap: How to Speculate Design History in the Intelligent Era?“航游在间隙:智能时代如何思辨设计史”被第11届设计史与设计研究国际会议ICDH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ign History and Studies)接收,将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进行口头发表,全文将收入大会论文集。(注:设计史与设计理论领域两大顶级会议之一)


2018年9月美国:论文The Making of ‘Low-End’ Visuality:The Vagrant Spectacle of the Urban Village in China“「低端」视觉制造:中国城中村的游民景观”,被英国设计史协会(Design History Society)年会接收,将于美国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进行口头发表。(注:设计史与设计理论领域两大顶级会议之一)


2018年5月台湾:论文“思辨设计的美学政治与未来诗学”,第2届媒体科技与创意产业学术工作坊会议,,台南昆山科技大学,口头发表,全文收入大会论文集。

2018年5月台湾:论文“对抗性设计:从计算现实到赋权未来”,第4届科技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新媒体艺术与前瞻跨领域教育,台北艺术大学,口头发表,全文收入大会论文集。


2016年11月英国:论文 Design Performance:Agender Awareness in China Modern Fashion Design“设计操演:现代中国服饰设计的无性别意识”,新中国文化的当代遗产研讨会,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口头发表论文。


2016年5月土耳其:论文From Shanzhai to Domestic Innovation: How Xiaomi Served the Youth Subcultures by Words“从山寨到在地创新:论小米如何以文本服务青年亚文化” 被第9届土耳其设计史协会年会接收,口头发表,全文收入大会论文集。


2016年4月英国:Personal Imagination and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Chinese Implication of Handmade Design “个人想象与集体身份:手作设计的中国意涵”被In this Place | Cumulus 2016大会接收,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口头发表。


2016年2月台湾:论文“想象的全球化与中国当代设计的意涵传播”,第1届媒体科技与创意产业学术工作坊,台湾艺术大学,口头发表,全文收入大会论文集。


2014年7月葡萄牙:论文Bisexual and Invisible Memory: Gendered Design History of Domestic Sewing Machine, 1850-1950 “双性的隐形记忆:家用缝纫机的设计史”被第9届设计史与设计研究国际会议ICDHS年会接收,葡萄牙阿威罗大学,口头发表,全文收入大会论文集。(注:设计史与设计领域领域两大顶级会议之一)


2011年11月荷兰:论文How to do Gender with Shopping Space Design “消费空间设计中的性别问题”被由国际设计研究协会联合会IASDR主办的第四届设计研究世界大会(4th World Conference on Design Research)接收,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口头发表,全文收入大会论文集。(注:会议属于清华大学《重要国际会议目录》的三大顶尖级会议之一,编号P95-T-1)


2011年2月意大利:论文Women Identity in Modern Kitchen Design“现代厨房设计与女性身份”被“第五届设计实践与原理国际会议”(ICDPP)接收,意大利罗马大学,口头发表,全文收入大会论文集;(注:会议属于清华大学《重要国际会议目录》的A类会议之一,编号P96-A-13)



注释:

文本来自张黎老师本人提供的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