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勇:智创未来人本城市

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与实践

人工智能与新一代的用户体验


城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其中富含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多个学科的各种维度,都纷纷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无论物联网还是大数据,以及人与物、人与人的连接,都构成了未来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

城市作为一个文化的容器,容纳了空间、环境、人的活动,以及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无形的数据。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日常公共服务,亦或是人们的生活、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这些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城市这个环境里面,从而构建了一个更大的设计领域。

对于“智慧城市”和“人本城市”概念而言,已突破了传统的“城市设计”认知领域,为不同领域和背景的设计师,创造了更多可参与的方向和机会。设计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科技和商业等多学科的内容。狭义的“城市设计”关注的是场所和环境,如何去塑造物理空间的问题;“交互设计”关注的是活动和人的行为;“服务设计”关注的是不同的组织和利益相关人,如何去策划和组织。融合这些不同的相关学科,就构建出一个新的与城市体验有关的设计领域和方向,同时我们也需要透过living lab这样的设计方法、实施机制、创新环境与服务平台,更有效地去探讨城市体验的研究与设计。[1]——付志勇


付志勇,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服务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的学术负责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主任。1998年日本筑波大学感性评价特别研究项目访问教授,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入选者,2008至2009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主要承担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设计思维与未来城市创新实践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研究领域关注于智能产品与感性设计工具、人本城市与服务设计领域,承担完成多项纵向课题和海外合作项目。他曾任ACM CHI 2014和2017、2018设计分委员会的副主席,HCI International 2012-2019跨文化设计分会组委会委员。

设计首先要去思考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飞跃性的变革。与社会生产息息相关的“设计”也随之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设计曾经是一个“造物”的概念,造型、色彩与材料是其主要因素。那么在当今的语境下,设计的概念和主要因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付志勇老师认为“设计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产品,当然材料、工艺、结构、美学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希望从文化的方面有更多的创新,那么首先要从‘人’出发进行思考。在设计领域的图谱中,包括传统的sign(视觉设计)、things(工业设计)、还有action(交互设计),以及更复杂的环境,甚至组织层面的设计……我们在研究中,开始去思考将城市规划与交互设计,以及服务设计结合在一起,重新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目标是对城市体验进行重塑,最终的产出是一个城市的新的生活方式,以实现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更好的联系。[2]”


从交叉学科视角推展设计教育

“创新的驱动力已经从技术、市场转向社会和文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新的交流场所,也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能够鼓励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服务平台。在全社会推动创新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共识,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已扩展到各个学科和专业领域。但是如何突破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壁垒,实现各学科真正有机结合依然是一个难点。[3]”

付志勇老师在社会化媒体的服务设计创新方面,以社会人文学科和设计学科结合的综合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人机交互在数字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规律和特点,并将社会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数字娱乐设计以及社会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整合应用于交叉学科领域的设计项目中。他多年的创新设计研究和实践,主张贯彻“通过设计进行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的理念,结合智能交互、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前沿技术平台,探索面向数字化学习、医疗信息服务和数字娱乐的产品与应用设计。[4]

付志勇老师以“设计思维”为基础建立了交叉学科的培养思路,探索了在艺术、技术与传媒领域进行交叉学科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并针对数字娱乐设计、社会化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的具体应用展开教学研究和项目实践。其在交叉学科设计教育研究方面,侧重信息艺术设计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构建了以“信息、媒介、交流”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发展了基于数字媒体与叙事、信息结构与交互、社会网络和体验的学科基础理论。[5]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变革

设计作为科技、人文与商业交叉领域的学科,正受到人工智能再次兴起的影响。在设计的主体方面,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需要进行转换,了解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在设计程序与方法层面,人工智能对于用户研究、问题定义、创意联想、原型制作与测试评价等都产生了影响。对于设计教育而言,教学内容和手段都将进行调整。[6]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设计学科如何来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以及如何去跨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引领设计教育未来

随着美国重塑制造业、中国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创客迅速成为创新的核心力量[7]。搭建支持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和生态系统,不仅是为创客和创客社群提供改变世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校园和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全面思考教育应担负的责任,并将会深刻地影响中国教育的未来[8]。

在交叉学科和创新设计的教育研究基础之上,付志勇老师在创客教育方面也付出了长期大量的努力。2013年4月起,付志勇老师在美术学院开展系列化的Designow设计与科技创新工作坊,同年9月任清华学生创客空间协会指导老师;2015年付志勇老师参与设计清华i.Center创客空间,为清华师生营造更富创意的创新环境和互动平台;自2013年开始付志勇老师在清华大学承办全球创客马拉松大赛,参与策划和承办2014年—2019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目前已成为中美两国政府社会与人文对话的核心项目;在课程建设方面,2014年开设全校性选修课程“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国际城市化”工作坊,并负责教育部“清华大学交叉融合创客空间课程体系建设聘请外教特色项目”和“清华——桑坦德世界挑战项目”,为清华创客构建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氛围。[9]




在本届的Design 3.0论坛中,让我们共同期待执行主席付志勇老师的分享——“智创未来人本城市”。




注释:

[1]付志勇:《基于Living Lab模式的城市体验研究》,《北师大心理学院用户体验UX@BNU高端论坛》,2016年。

[2]付志勇:《城市体验与公共服务设计》,《中国交互设计日演讲实录》,2012年。

[3]付志勇:《从学科交叉到开放性创新人才培养——写在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建十年之际》,《装饰》,2014年第12期,第12-15页。

[4][5]参考清华大学官方网站教师信息,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ad/5555/2010/20101216110331970230093/20101216110331970230093_.html

[6]付志勇、周煜瑶:《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变革》,《中国艺术》,2017年第10期,第56页。

[7][8]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构建》,《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第5期,第18-26页。

[9]参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官方网站,

http://www.infoartdesign.org/researchdetail?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