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芦平:发展开放生态系统,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

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与实践

人工智能与新一代的用户体验


如果我们不设法在世界各地分散的群体之间建立交叉联系和集体智慧,就失去了在学习者和创新者之间实现临界质量和提供无摩擦的思想交流和资源流动的机会。我的观点是,现在是全世界变革者就共同发展一个开放的联合生态系统达成共识,并积极行动起来的时候了,以促进创新者的学习、分享、合作、项目建设为共同目标,最终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徐芦平


徐芦平,副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开放教育中心(Open FIESTA Center)主任、清华大学纳米与微力学中心(Center for Nano and Micro Mechanics)副主任。徐芦平完成了在系统生物学和微纳米生物技术领域的学习和跨学科专业训练后,获得了北京大学理学学士(B.Sc.)(2002)和博士(Ph.D.)(2008)。2008年他获得安盛博士后奖学金, 开始在法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和医学研究院(INSERM)、法国笛卡尔大学(巴黎),并与弗朗索瓦·塔迪伊教授在微纳米生物技术和定量系统生物学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中心(CRI)合作。徐芦平2012年回国后,开始在清华大学工作。


在清华大学任职后,徐芦平一直在继续推行教育改革的开创性工作,并领导了开放智慧实验室(OWL)和清华大学新中心等几个试点项目的发展。作为培养未来创新和教育范式变革的积极分子,参与了一系列国际教育改革项目。自2008年以来,徐芦平和弗朗索瓦·塔代伊(Francois Taddei)共同创建了Wiser-U,这是一个旨在推广“大学2.0”理念的国际非营利组织。Wiser-U旨在创立一个由研究人员和创新领袖组成的全球网络,以支持下一代实现“从实践中学习”和“从创造中学习”的方法,培养未来的创新变革创造者。2015年,徐路平发起了清华大学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合作,并建立了一个法中合作项目,名为“国际开放教育中心”(Open FIESTA)。


“国际开放教育中心”的使命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共同探索、发展和分享未来教育的新方法和技术,以跨学科挑战导向的学习教学法培育下一代全球变革创造者,并共同建立未来大学(例如全球挑战导向的大学)的新模式。徐卢平也是 Tsien’s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Program (TEEP)的联合负责人、清华大学创新教育委员会成员。


伴随着过去几十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世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包括多方面的经济、社会、气候和环境危机。2015年,联合国大会制定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这一全球框架,旨在聚焦那些希望帮助应对巨大全球挑战的人们所做的努力。有明确的17个类别和169个次级指标,范围从全民保健和教育到可持续供应清水、粮食和能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真正需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唯一的希望是利用全球的集体智慧并与让我们的下一代参与进来——创造力和主导力量的主要来源。


然而,由于地理距离、文化差异以及学术研究、政府政策和创新举措以及教育体系之间的巨大障碍等现实复杂性,如今应对这些挑战的努力大多是孤立的。富有激情和潜力的年轻人往往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持或合作而感到失望或疲惫。这种孤立使实现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变得极为困难(或者完全不可能)。我们能否为我们人类从未面临过的巨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构建世界可持性续未来的能力。


在过去的几年,我一直与同事们一起工作在清华大学以及其他各种机构,在世界各地探索如何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以有效地培养下一代创新者和实现共享的发展,合作和实现他们的创新想法来解决全球挑战。在这次演讲中,我将会介绍两个案例,并分享我与这个话题相关的经验和展望。清华大学国际开放教育中心(Open FIESTA Center)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学术界、产业界以及社会各界的互补资源,构建国际化的学习实践网络,构建创新型的跨学科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与大多数旨在培训特定领域的未来专家的研究生学术项目相比,国际开放教育中心(Open FIESTA Center)的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IKIGAI”——存在的理由,并发展他们终生学习和创新的技能来实现它。国际开放教育中心(Open FIESTA Center)的学生自主组织的学习和创新项目,显示出在高等教育背景下为学习和创新建立开放的生态系统的根本重要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未来创新者的成长,并最终促进全球可持续性。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基于SDG的学习和高中的教育中的learning through research。我们与CRI,Science-Po,哈佛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等国际合作伙伴一起组织开放式科学项目,建设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合作,以促进学习和创新。这些活动最初是为大学生组织的,但很快也受到了高中生的欢迎。我们与包括推动这个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乐舟教育在内的北京的几所顶级高中一起,为高中生举办了SDGo,这是SDG合作办学的青年版,以及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科学硬件夏令营。在这些活动中,高中生在学习、研究、创新、团队合作和同理心方面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潜力,可以就当地或全球的发展挑战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项目。雪球滚得很快,很快许多学校都对建立类似的活动或课程感兴趣。通过本地和全球的合作网络,我们成功地组织了教师培训项目,为有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校提供基于SDG的PBL课程和通过研究活动进行学习。相比国际开放教育中心(Open FIESTA Center)专注于构建开放生态系统跨领域和学科,这些努力与高中生更关注打破年龄的界限,支持资源的流动和技术对k-12水平,和支持下一代的尽早发展。


到目前为止,这些项目发展良好。我知道,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类似的项目——甚至比我的项目更好、规模更大。然而,我担心,如果我们不设法在世界各地分散的群体之间建立交叉联系和集体智慧,就失去了在学习者和创新者之间实现临界质量和提供无摩擦的思想交流和资源流动的机会。我的观点是,现在是全世界变革者就共同发展一个开放的联合生态系统达成共识,并积极行动起来的时候了,以促进创新者的学习、分享、合作、项目建设为共同目标,最终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以上原文本来自徐芦平本人提供的个人资料。


当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物联网和云平台、个性制造和智慧生产等新形式的科技和手段,既改变了设计对象的呈现方式,也改变了设计主体的行为模式。“设计3.0”论坛的目标就是重新思考“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为未来设计师和设计研究者准备新的设计研究思路和议题。“设计3.0”是基于设计演变而提出的。进入工业时代,围绕“物”的本体开展设计,围绕”生产——消费“去解决问题,被称为“设计1.0”;进入信息时代,设计从关注“物”转向关注“人”,围绕“以人为本”提供解决方案,被视为“设计2.0”;随着全球化引发的社会变革,如何在智能时代,运用跨界思维的方法与开放创新的手段,去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社会共性挑战,则是“设计3.0”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